5月6日晚的课堂上,灯光低沉,座席中却陆续传出一阵阵惊艳的呼声。这呼声源自于讲台上幻灯片中传递而来的画面,先是青春版《牡丹亭》&新版《玉簪记》的舞台设计师王孟超老师闪亮登场,展示一幅幅舞台背景图的创意图及演出实景;之后,御用摄影师许培鸿用他20万张照片中精选出的一组《牡丹亭》,折服大家,破天荒地课堂延时近半小时,无人离去。
究竟同学们看见了什么?何以“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”?先从王孟超老师说起吧。
王孟超老师制作的舞美背景,看出来是哪个场景里的吗?
答案在这里,原来是《训女》啊!
王孟超老师认为,昆曲的舞美设计,应该尽量写意,因为中国戏曲的精华在于给人以想象空间,中国艺术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由观众的想象完成的。所以,他在介入创作时,换去了作为背景的屏风,取而代之的是水墨画。
考考你:这几幅柳枝图,是出自哪位名家笔下的?
用水墨丹青来象征丽娘眼中的园林,创意真绝!
书法衬托书生
若说青春版《牡丹亭》在舞美上创造一个高度,新版《玉簪记》就难在如何超越了。这里,还要大大感谢书法家董阳孜的墨宝、画家奚淞的白描佛像。据说董阳孜是一位女书法家,字写得如此飘逸潇洒,真令人称奇。
《牡丹亭》中书法只是点睛,《玉簪记》中,书法可是用得淋漓尽致
《琴挑》中,原著是在荷花池边,据王孟超老师介绍,一开始尝试用过荷花水墨画,结果发现这种效果是沿袭《牡丹亭》的创作,没有艺术上的超越。于是,他们大胆运用董阳孜老师的字体做背景,中国字的优势,既能会意又有美感,多妙啊!
这是荷花的“荷”字,董老师的字放大了犹如一副天然荷塘水墨画
潘必正公子享受荷塘月色
《问病》这一折,前景是对联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”,背景是白描的佛手,有拈花的意味,合着两位主人公的表演,情境全出。
王孟超老师认为,剧场的魅力在于互动,现在传统戏曲面临着如何走进大剧场的尴尬。对于美术家来说,言语不如作品有说服力,再欣赏几幅来自新版《玉簪记》的现场实景照片图吧,感受匠心,谢谢为舞台呈现立下汗马功劳的艺术家们。
开场的道观,妙常在这里准备皈依
下面是一组《秋江》的照片,赫然“秋江”二字做背景
各位看官,有空的话,多练练书法吧,中华汉字真是民族瑰宝啊!
评论